距离 2026年考研 还有 0000
搜索

耘艺城乡——传统手工业遗产活态保护视角下的乡村振兴途径

2020-4-17 13:51| 发布者: kaoyan| 查看: 85| 评论: 0|原作者: 奚雪松

摘要: 耘艺城乡自然端“耕耘”和人文端“手艺”相结合形成城乡联合纽带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6亿农村人口描绘了宏伟蓝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

耘艺城乡

自然端“耕耘”和人文端“手艺”相结合

形成城乡联合纽带


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6亿农村人口描绘了宏伟蓝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方针反映了发展的整体性,强调城乡融合的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共同作用使得乡村的生产方式类型单一、经济效益低的特点突出,大量乡村人口逐渐空心化甚至消亡。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自然村落正以每天约250个的速度在快速消亡,村庄大量劳动力外流导致大量“空心村”出现,加速了村落的损毁和大量传统文化形式和手工技艺的湮灭。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找到一条乡村与传统手工艺复兴的整合途径,有利于延续地域文化传承、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耘艺城乡”计划便是在传统手工业遗产活态保护视角之下,强调的产业和乡村传统文化、和人群的关联。通过棉花、染料等自然耕耘材料与织染缝绣编等人文手艺的结合,形成起城市和乡村联合发展的纽带


反思

乡村旅游是一剂良药,但并非唯一良药

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乡村旅游是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产物。而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各项国家政策等在我国乡村旅游产生及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新农村改造是乡村建设的第一阶段,但是存在照搬城市模式,将农村生活环境模式化,导致许多村庄丧失地域特色。乡村旅游成为发展乡村的独木桥,吸星大法和各种投资打造精致民宿,逐渐丧失本地特色。特色小镇建设,在产业多元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但是却存在对乡村的城市园区模式导向严重,乡村文化构建不合理、环境破坏大等问题。


虽然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国家产业经济比重越来越重,但我们需要理性看待乡村旅游。只有在地性的产业才是村庄立身的根本,让所有村民都安居乐业才是村庄发展的有效途经。


意识

手工的村落,让村落在自然里生长

浙江省磐安县榉溪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正面临传统产业发展滞后、村庄常住人口不断流失等问题。


在来自浙江省的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郑芬兰的倡导下,我们共同在榉溪村发动了“手工的村落”行动。让非遗传统文化向两个方面进行转换,一是活动体验端,让孩子们进行活动体验,培养对传统技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二是向产品端转换,组织村里的妇女,开始书皮产品的生产,直接和城市的需求相挂钩。

手工的村落目的是保护村落的传统手工技艺,延续和弘扬村落的优秀文化基因,推动村民自觉保护村落,增强文化自信,打造人文旅游基地,让我们为乡村手艺的复活一起努力,让正在消失的手工技艺不再成为记忆,而是乡村振兴的翅膀、美好生活的向往。"

——郑芬兰,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

对于这些妇女来说,这种向产品端的转换让她们重新拾起了年轻时候的女红,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手工业生产是一个村落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所在,传统手工艺是民间手工艺人数千年来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不同地域上的人、土地、文化、艺术及其信仰间的真实关系。“手工的村落”项目,希望能用热忱的情怀和力量让这些古村落复苏,并自然地生长


实验

播种希望——校园里的半亩棉田

奚老师说:“是产业的发展在带动乡村振兴,而生活的延续在带动非遗传承。”


生活的延续在于一代一代人之间的记忆传承,而教育事业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实现传统技艺的传承,有必要将传统技艺融入到对下一代的教育当中去。


2017年在各个学校开展的“非遗进校园”项目,承接手工村落的产品端,将传统非遗项目的制作工艺流程以及成品传播到校园的学习实践中,实现农耕产业从科学端向科普端的转换,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正常情况下,孩子们下午三点半就放学了,剩下的课外活动时间可以自行安排,在奚老师努力下,尝试在中国农大附属实验小学开设了北京第一门土布纺织技艺的课程。可以看到,城市端正在努力承接乡村端的手工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技艺的传承。


但在奚雪松老师看来,这远远不够,只有打通自然与人文、农业与文创、大学与小学、大人与小孩之间教育联系的纽带,才能形成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融合互动发展


于是,2017年3月,牵头策划了全国首创的“校园中的半亩棉田”项目并于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实施。


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谷雨时节下播种子,到白露之后摘棉花,其半年时间进行的是人文教育方面的纺织课程。

在棉花出来之后,让孩子们全面学习体验纺织“织染缝绣”等传统手工技艺。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用棉作画,用棉创艺,创造出“小笼包”、“羊角包”、“白雪公主的裙子”、“轮船的烟囱”……等各种异想天开的棉创作品。

这本书以手绘的方式记录了这一年的经历写照,详细阐述了棉花从科学端转向科普段的过程和方式,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