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宁副教授
周敏宁,1980生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工业设计系主任助理,工业设计主干课程教师,设计学院“系统创新与设计战略研究”团队成员。 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期刊4篇,专著1本。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8年撰文《推进我省家电智造设计转型》被新华日报思想周刊智库版刊发。主要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服务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中“中国风格文化创意及智能产品技术集成应用示范”课题。主持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从拟态到数态-中国传统形态参数化建构策略研究”,主持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家电产品设计发展对地方当代家电产业的影响研究”、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建筑遗产保护下的隐匿型家电研究”、主要参与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数字媒体时代的动画新艺术形式研究”。具有丰富的产学研合作经验,曾与江苏省无线电电子联盟、美的集团(美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海尔集团、法国施耐德电气(亚洲设计总部)、南京博西家用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开展密切合作项目。UXPA优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晋级国际用户体验创新大赛全国前三。消费类电子及家电智能系统是我博士期间主攻的研究方向,也是现在的研究方向之一。这是一个将工学、艺术学及社会学等方向结合起来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研究社会变革对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将科技融入普通人的家庭生活中去,用更自然的交互方式,弥合人机情感,创造更完美的生活体验。 文化数字化设计。对传统器物进行解码剖析、数字创造、复合新材料合成进行研究,这也是我主要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服务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中“中国风格文化创意及智能产品技术集成应用示范”课题内容。 我们了解到,您的研究内容包含了对“古代器物”与“现代产品”两方面,在对传统与现代产品的研究方法上是否会有相通之处或是分析方法上的不同?现代“马路”上跑着马吗?没有,跑着汽车,那我们就应该分别研究“马”和“汽车”吗?错!我们应该研究“交通”;现代(菜鸟)“驿站”里歇着传递公文的官员吗?不,菜鸟驿站里堆积的是“最后100米”的快递包裹,我们应该去鉴别“人”与“物”的异同吗?不,我们应该研究物流。 中国自古以来文学样式 “风雅颂赋比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更迭,但表达的中国精神未曾改变;中国艺术品浩若烟海,种类繁多,但中国的美学精神始终如一。原研哉在他的《欲望的教育》一书中曾提出思考“产品本身彰显出了什么样的文化?”他认为文化并非只有在美术与艺术的面相上才能孕育,一个民族所创造出的产品,可以发现有什么样的生活经营萌生其中,而它又会孕育出未来的生活环境。如此看来,古代器物与现代产品本质是一样的,它们是人们生活及社会的文化面向的品味,无法将两者割裂看待,必须剖析浅表层的“物”,深入研究其人文因素。
如今,物联网让产品与产品之间构成了数据互联与信息交换的可能,面对这样的变化,产品设计范式和研究方法上会有怎样的发展和改变,我们是否会处在一个“泛边界”的研究领域我曾经在我的博士论文最后一章预测未来的产品造型趋于“大象无形”,由于产品之间数据互联及信息交换频次增加,产品由体量巨大的笨拙机械整体会逐步瓦解成模块,分布入建筑或地坪中去。最显而易见的是电脑主机、显示屏、数据线、输入键盘鼠标正在我们眼前桌面显眼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轻便的随身用户终端、云储存、无接触、语音交互模式。家庭中常见的冷暖空调家电变为不可见智能地暖、新风系统、中央空调。未来的产品研究不单是一个纯粹的工业设计研究领域,可能是设计学、社会学、建筑学、机器人设计抑或生物学、生态学的交叉研究领域。5G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发现领域研究都带上了“智慧”的前缀,面对这样的变化,“智慧家电”是未来家电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吗?传统家电是否会被取代?这样的时代下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研究在视角上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转变?我认为“智慧”这个前缀词不仅代表高科技,“智慧”是设计师的心血凝聚,让机器变得更“体贴入微”。由张凌浩教授博导带领的团队,我们和美的、海尔做过相当多的未来家电行业预测报告及用户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智慧家电的智慧来自于对社会、对人文、对具有代表性家庭更深入的了解、分析及研究,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冗余堆砌。智慧家电和传统家电的区别只在于是否“更懂用户”、“更细致入微”、“更高效的解决新的痛点”。研究视角依然是更宏观的去分析社会结构、更系统的去看待问题、更设身处地的思考用户痛点、更严谨的运行商业服务模式。我认为“智慧”这个前缀词不仅代表高科技,“智慧”是设计师的心血凝聚,让机器变得更“体贴入微”。由张凌浩教授博导带领的团队,我们和美的、海尔做过相当多的未来家电行业预测报告及用户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智慧家电的智慧来自于对社会、对人文、对具有代表性家庭更深入的了解、分析及研究,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冗余堆砌。智慧家电和传统家电的区别只在于是否“更懂用户”、“更细致入微”、“更高效的解决新的痛点”。研究视角依然是更宏观的去分析社会结构、更系统的去看待问题、更设身处地的思考用户痛点、更严谨的运行商业服务模式。我们聚焦到具体的家电产品使用对象上,面对“独居青年”和“空巢老人”这两类迥然不同的用户群体,一类能较快速地消化和理解产品的更新,一类则是对新兴产品需要付出较高的学习成本。在智慧产品的趋势下,面对这两类用户的研究会有什么侧重点吗?我们之前做过的美的、海尔项目刚好就做到了“00后年轻人家电研究”与“老年人产业进入研究报告”,这两个项目研究报告要比这个问题深入得多。记得当时每个项目都是几百页的分析报告,具体就不展开了。 我们并不是将“独居青年”和“空巢老人”割裂开来分析,而是将其置入社会、人生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行研究,理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将其分类研究:老年人不仅以年龄分类,还要将其教育背景、经济条件、身体健康、生活自理、学习能力分类。很显然一个经济条件较好、身体健康的退休大学教授,对新兴产品接受程度甚至高过一个未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我们的研究报告中就有一位年逾古稀、受过高等教育退休独居老太太可以独立操作电脑,上英文网站购物的真实样本。而且我们的研究报告预测未来10年、步入老年的老人对新兴产品、甚至新兴手机软件、上网形式的适应度,会以惊人的速度提升。对于用户研究,实事求是是一方面,对未来的预测、产业的趋势预估也是非常重要。 您是否能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提出一些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与发表上的建议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鼓励更多的艺术设计类学生参与到实际课题与实际项目中去:“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我求学期间看文献、读著作始终难以理解产品更迭发展的缘由,直到我四处奔走、田野考察、实地调研后才真正有所领悟。因为工业设计研究是一门“通学”,单纯的从设计视角去看,为免过于狭隘;单纯从史论衍革去看,又太浮于表面。只有真正的沉浸于用户生活中去,才能理解设计之本意。我记得我写的最快也发表的最快的论文,是参加了小天鹅的一个横向课题结题汇报后有感而写,基于前期大量的研究分析工作,使每一段落都写得非常详实,几乎一气呵成。写完投稿至《艺术百家》后我忐忑的等待一稿(修改)、二稿(修改),结果竟然一字未改即发表,欣喜之余我感受到了写论文的功夫并非只是伏案饱读文献,更多的缘由应该是深入参与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过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