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 2025年考研 还有 0000
搜索

湖南大学微软学生俱乐部:设计+程序,最媒体艺术社团的自我修炼!

2020-9-5 11:30| 发布者: kaoyan| 查看: 411| 评论: 0

摘要: 设计师和程序员的奇妙化学反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该是什么颜色?也许是粉色,娴静美好,浪漫满怀;又或许是蓝色,寻寻觅觅,佳偶难得。你心目中的诗经是什么颜色?色彩和诗经的绚丽碰撞, ...


设计师和程序员的奇妙化学反应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该是什么颜色?也许是粉色,娴静美好,浪漫满怀;又或许是蓝色,寻寻觅觅,佳偶难得。你心目中的诗经是什么颜色?色彩和诗经的绚丽碰撞,你见过吗?

 

“色彩诗经”——湖南大学微软学生俱乐部在“设计+程序”的模式下完成的第一个可视化项目,以 html 网页呈现“色彩+诗经”的视觉盛宴,致力实现“最美的中国式情感表达”。

“色彩诗经” 首页

“色彩诗经” 目录

“色彩诗经” 展示页面

《诗经》,中国传统文化的滥觞,其内容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形态和自然景观,其音韵之和谐传达了许多不同的情感和观念,反映着不同的审美风格与品味。


赤、橙、黄、绿、蓝、靛、紫,每种颜色都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和隐含象征,不同颜色调剂后的呈现更是多彩缤纷,也因此承载更丰富的情感。


以诗经的丰厚韵味与颜色的多彩变幻相结合,用色彩描述诗经,这注定是一场兼具文化内核与视觉享受的盛宴。为了描绘这幅图景,我们利用技术加持,立足于传统文化和自然语言处理的交叉点,将色彩和文本交汇在一起。


诗经字句非常简练,极具美感,我们希望突破技术的局限,最大程度上还原并“可视化”这种美感。为此,程序员和设计师的合作至关重要,技术和设计需要明白彼此的需求,互相支撑,一方面在程序的数字化执行中实现设计师的美学观念,另一方面用设计的天马行空增添严肃程序的韵味。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做到了!



俱乐部转型:囧境变坦途!


俱乐部的成功转型是结出项目成果的重要根基。目前,俱乐部设主席团和 GUI(产品与平面设计)、智囊团(活动策划)、技术部(技术开发)三个部门,各有所长。但是,部门的分属不是区隔工作的屏障,2018 年,别佳骏主席明确提出要由部门分配任务转变为项目驱动合作,“色彩诗经”就是这一转型背景下的第一次成功尝试。


转型之前的俱乐部其实走过不少弯路,早期运营阶段,各个部门分别由不同的部长带领,各自执行主席团分配的任务,这样的运营方式导致了俱乐部不合理的“树状结构”,一个项目被拆分成各个部分,由各个部门独立完成,彼此之间并无合作关系,做出的项目也并不能体现各个部门思想上的碰撞,因此也很难出成果。


好在历任主席团努力尝试、及时调整,终于摸索出一条适合我们俱乐部的发展之路,这也顺应了社会背景下交互设计的发展趋势。


顺利转型后的俱乐部恰逢发展机遇,经由指导老师湖南大学肖晟博士介绍,拿到了和岳麓书院合作的第一个可视化项目——“色彩诗经”,随即便创立项目组开展工作。实践证明,这种项目驱动的运作方式非常可行。


殷浩翔、吴凯仪、龙奥莎三位俱乐部成员已顺利跑完“色彩诗经”项目的第一程,现在它已经发展为学院科研项目,正由其他同学接力完善,继续发展。


湖南大学微软学生俱乐部正在“设计+程序”的康庄大道上一往无前,以此为经验,我们也更加明确了俱乐部的发展方向。


在审美提高、技术进步的未来,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优势会慢慢扩大,我们也绝不局限于已有的成果,将积极探索计算机与交互设计的更多可能,将推进更多结合真实项目的技术-艺术教育,包含不限于可视化系统框架-界面、智能交互软件系统-工业设计、游戏开发-赋能等项目,为俱乐部培养更多兼具人文审美与开发实力的成员。尝试将“设计+程序”的模式扩大为“运营+设计+程序”,让俱乐部更加团结,更加“浑然一体”。


未来,无限可能;微软,予你不凡。


“探路者”表白最媒体艺术社团

龙奥莎(18 级设计专业)“色彩诗经”设计师

“色彩诗经”项目初期,我的主要任务是 demo 搭建。从第一个环节开始,设计师和程序员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就被强调出来:设计师需要考虑交互界面背后的操作逻辑,程序员的参与辅以确保方案可行性,二者缺一不可。


在这第一次没有任何经验与程序员合作的经历中,我们曾因文件命名和理解偏差等问题导致项目进度停滞,不过幸好,问题都顺利解决,项目也得以顺利完成。


我很高兴能在大学里有机会加入这样有意思的团队,让我接触到这种新颖的学习模式,这开辟了我的眼界和思维领域,还帮助我结交了大量的圈内外大佬,认识了学术界不同知识领域的老师,对我的本科学习有很大帮助。我相信在“设计+程序”理念的指导下,微软学生俱乐部能取得更多更闪烁的成绩!


吴凯仪(18 级设计专业)“色彩诗经”程序员

“色彩诗经”是我首次参与的数据可视化项目实践,也是我第一次体会这种“设计师+程序员”的模式——多次讨论后设计师给出概念设计,再由程序员根据设计搭建完成。


最初设计师给出设计样品时,我着实被惊艳到了,热情也被快速激发出来。程序部分,我与另外一位程序员小伙伴分工合作,我主要负责文本的处理、色彩对应规则的实现以及部分页面的编写。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果然实践是学习的最佳方式。


合作最重要的是保证有效的沟通,在项目期间我们多次聚在一起讨论,在合作过程中基本没有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带来了许多乐趣,非常高兴能加入这么有趣的团队完成这个项目,期待微软学生俱乐部越来越好!


别佳骏(16 级软件工程)俱乐部优秀主席

2018年我参加了微软学生夏令营,有机会和其他俱乐部交流互动,我发现,俱乐部主要有两种经营模式,一是以技术骨干为核心的纯技术线模式,二是以活动运营为目标的活动类模式。关于俱乐部未来究竟如何发展?夏令营活动中,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得出的结论是这样两种模式本质上都很难解决核心凝聚力和成员归属感的冲突。


俱乐部成员人数越增加,相应的产生边缘成员的概率就越大,最终只能导致小规模的领导团体自娱自乐。这明显不是我们俱乐部想做的事情,结合微软“予力众生创造不凡”的初衷,我们决定做一套新的模式。


其实早在 2009 年,俱乐部就设立了三个部门,希望给不同方向的成员提供不同的平台实践,让大家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在我的任期里,依旧保持这样的组织架构,每位成员还是可以选择自己最想去发展学习的方向,但是由项目来进行驱动,在项目中成长学习。改变一部分成员想寻找实践机会但是苦于没有通路的现状,同时也给一些想往交叉方向去走的成员一个学习的机会。


我认为学习更重要的是交流的过程,其次才是在其中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所以在培训过程和项目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鼓励成员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起分享心得,共同进步。俱乐部的结构也从原有的树状结构变成了现在的矩阵结构,行政管理上各部门职能不变,但是在操作上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相信这样的微软俱乐部也可以越走越远,越来越好!



返回顶部